第四章-《最美不过诗经》


    第(2/3)页

    ——《陈风·东门之杨》

    青春是一条年轻的河流,日夜弹奏着一曲亘古的歌谣。有时轻快如流水行云,有时又寂寥而沧桑,汩汩地流过我们的生命。穿越千年,世事变幻,有种遗憾从未改变。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会来。/……

    歌手刘若英的一曲《后来》,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遗憾与喟叹。走得快岂止是青春呢?怕是青春里的人和事吧。对那些错过的人和错过的事,我们过后回望,只能深深自责,还假设到要是早知道怎么怎么样,可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生活中的事情确实超出了人们的掌控。对于错过的,我们也只能报以深深的遗憾。

    我们在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东门之杨》中也能追寻到这样的事情。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是发生在陈国都城东门外的故事,东门是男女青年的聚会之地,有“丘(山丘)”、“池”、“枌(白榆树下)”、“杨(杨树下)”等,《陈风》中的爱情之歌《东门之池》、《宛丘》、《月出》、《东门之枌》,大都产生在这块爱情的圣地上。牂牂(zang),风吹树叶时候发出的声音;晢晢(zhe),明亮的样子。

    陈国是小国,从他成立之日到被吞并,六多年间,一直是小国,他的弱小势力使得他也从来没有想去称霸,人民都只是过自己的生活。在那个古风满天的先秦年代,陈国的热恋男女一般都相约在黄昏的树林中。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片杨树林面积比较大,树因为年代久远了枝叶茂盛,是不是也象征着陈国男女的爱情也如树林一样繁茂而生生不息?和那个心爱约好了时间,其中一个早早来到等待,望着树林,急切地徘徊,焦急的心情等待过的人相信都会了解与理解。这约会在恋人的心上,无疑既隐秘又新奇,期间涌动着的,当然还有几分羞涩、几分兴奋。等待者站在高大的杨树下,抬头看见了天上闪亮的星星,似乎在向自己扎着眼睛,心情也就略微好了起来,有星星相陪,想着念着,静静地等待着爱人的到来,也是一种幸福吧。

    《东门之杨》中可以看出写爱情的美妙,这种就是等待带来的美感,一种珍惜在里边,不过,这种感觉是暂时的,要是被等的人一直不出现,会是什么样子?世事也往往弄人,等待的这位从黄昏一直等到夜深人静,从夜深人静又等到斗转星移的凌晨,另一方还是没有来,无尽的等待就转变成了难捱,也就成了一段错过的感情。你看,东门的大白杨树啊,叶儿正发出低音轻唱。约会定好的时间是黄昏,直等到明星东上。东门的大白杨树啊,叶儿正发出轻声叹息。约会定好的时间是黄昏,直等到明星灿烂。

    同出于《陈风》的《东门之池》感觉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爱情,却充满着欢声笑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可以想象,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大家在一起劳动,一起说说笑笑,甚至高兴起来就唱起歌来,小伙子们豪兴大法,对着爱恋的姑娘就唱出了《东门之池》,表达情感,表达爱情。而《东门之杨》到最后只能唱出悲伤。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坚信诗中杨树下徘徊等待的应该是个女孩子,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如果男女的知识程度一样高,女人在男人面前还是会有谦虚,因为那是女人的本质,因为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所以女人在男人面前总是谦卑的,只要有一点爱在,想哪女子一定是早早吃了饭,喜滋滋地到城门外等着,可是到最后只能落地失落情怀。《东门之杨》成为痴男怨女心中的一个错过的代表,同样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元夕》中也流露出来的同样的情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越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女词人效仿千百年前的那对男女,在花灯之夜与心爱的人相约。只是换了一下植物,杨树换成了柳树。千年之后,爱情同样是猜中了过程,猜中了过程,却猜不着结局。就如电影《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爱情一样,让人感伤。不是说好一只牵手到白头么?结果是“不见去年人”,他已经消失在了茫茫人海里,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因错失酿成的悲剧也不是中国独有,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这样的传说。巴比伦少女桑斯比爱上了邻家男孩的皮瑞摩斯,然而两家有着深仇大恨,两个人也不能相见,只能隔着墙壁说说话。这些感动了“至美”女神阿芙罗狄蒂,所以决定帮助他们。一天,这对恋人就发现两家墙壁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通过它,两个人可以看到彼此,还可以说话亲吻。于是又了机会相约亲昵。他们的第一次约定好在城外的一株白色的桑树下。等到夜晚来临坏死后,桑斯比偷偷溜出家门,先行到了桑树下等待,可是恰巧有一只母狮子在那里。狮子见到少女立马张开大嘴,吓得桑斯比面纱落地,她连忙逃走,母狮并没有追赶她,只是用爪子撕破了纱巾。等到少年皮瑞摩斯来到,狮子也已经离开,当他看见了被玷污的面纱,他想一定是他的恋人出了什么意外。绝望之中,他吻别面纱,抽出自己的宝剑,刺入胸膛,鲜血都把白色的桑树染成深紫色。这时候桑斯比盼望约会重返桑树下时候发现了恋人在鲜血中挣扎,也只能倒在皮瑞摩斯的剑上,陪他一起死去。

    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错过些什么。错过一趟公共汽车,错过一场雨,错过一个开始,错过一次机遇,还有错过一些人一段感情。镜里朱颜,物是人非,人生若宛如初见,那只是文人说构建出来的理想状态,要是可以追回错过的人与时光,那当下拥有的情感怎么办?回去了这些也不是要错过么?所以觉得,生活之中,如果可以,就不要错过与生命交错机会与幸福,即使错过了,就把错过的美好珍藏好,成就《后来》里的那一段唱词,问候一声:“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忆郎郎不至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须按社会等级从穿着上区别身份。特别是汉代以前更有明文规定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佩戴,商人还不得穿丝绸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成衣。比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因为商人的地位穿戴食用都有限制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

    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准许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所以,“青衿”指代书生,后来又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青青子衿”,这四个字就组合成了一个名词,历代每一次念起,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悠然书生味道。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女孩子。些许日子没有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她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娇俏可人的身影,在城头的石壁上凝驻。

    一如《西洲曲》里的那个女子,“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她在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要是这位“青矜”赶到之时,在新月的清辉之下看到此情此景,该是多么幸福。这幅场景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李清照的《浣溪沙》写道“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精妙地绘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时说李清照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一刹那间的感受和一瞬间的动作,并且能用通俗的语言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他大赞“娇恨”一词,这是一种一边恨着一边撒娇,因爱生恨的心情,几丝可爱跃然纸上。与《子衿》放在一起,同样是少女情怀,眼波流动,又同样是焦急等待,急不可耐。双手叉着腰,撅着嘴唇,准确地拿捏了少女的心理活动,思慕、娇怨“青青子衿”的情怀可见。

    如此一来,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就是青色的了。“青”在古代就是蓝色,《毛传》中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女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位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也许是书生使得女性心灵有所寄托吧,能够使自己的心湖旖旎,荡出一圈又一圈相思的涟漪。

    多年以后,一个虬须扎扎的枭雄也用了同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境界却完全不同。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就成了一个男人的政治抱负,对贤才的渴求和对雄伟霸业的忧思。

    紧接着他还引用了《诗经》中的另外两句,就是《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说只要贤才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盛情款待,我会加倍欣赏人才的。

    这就是男人的感情,男人和女人终究是不同。女人的感情就是爱情,一旦爱了,自己的一切也就只围绕着对方行事,要是对方不理睬自己了,就发脾气,就由爱生怨。《子衿》中的这位郑国女孩子就这样说:“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这真该怪这位“青衿”,即使再忙,即使再不能相见,至少得说句话吧,即使是只言片语,女孩听到也不至于着急得团团转,发出“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的怨言。

    李清照在写完《浣溪沙》后盼得了书生情郎,她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有加,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尽管后半生飘零,在相思与完成丈夫遗愿的动力下过的还算不枉此生,没有了爱,怕是更加贫乏不堪。也许女人的一生中都为了爱而活,如果心中有爱,即使“一日三秋”,又算得了什么呢?

    诗人余光中《在雨中》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