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张紞只轻松一笑,道:“百官与国子监人才众多,何须我等亲自去辩?凭心而论,《国子监十大弊病》疏,确实有可取之处,若革新其他,张某无话可说,若革新课业,将农、商、匠、医、星象、筹数、体训等杂学纳入国子监课业,百官不会同意!” 解缙微微摇头,整理了下官服,说道:“若辩论结果是支持杂学加入国子监课业,你们当如何?” “如何?呵,若真如此,那便说明我等,已无力治国,应让贤了。” 郁新直言道。 解缙叹了一口气,说道:“到时候,我会备些薄酒,给郁大人践行。” “呵,若走的人是你呢?” 郁新面如冰霜。 解缙哈哈一笑,道:“那郁大人的酒,我一定会多喝几杯。” “哎,好了,作为内阁阁臣,何须如此?皇上已下了旨意,听从便是。至于结果,十日国子监,自然会分出来,我等就不要再起纷争了。” 张紞有些头疼。 这年头,当个和事老都难。 朝臣如何议论,推选辩论之人,朱允炆并不在意,而是在翰林院中,召见了翰林侍读姚广孝、农税总司夏元吉、编修杨士奇与李志刚、国子监率性堂监生的吴云。 “朕蒙学至今,深感治国学问之深,纵穷尽一生,也无法探寻其根底。帝国万千事,需要的是万千人才,可如今的国子监,有多少可用之才?” 朱允炆面色凝重地看着身前五人,继续说道:“学问之道,并非仅存于四书五经,以夏侍郎来论,若只读四书五经,不精筹数学问,不通税制厚薄,不晓农户生存,户部如何知我大明钱粮来自何处,用往何处,如何厘清开支,平抑财政?” “天下学问,可以是斧钺钩叉,刀枪剑戟,可以是盐铁、米粮、布匹,也可以是星象、水流、山脉,一切事物之中,都蕴含着学问。你们可曾想过,为什么鸟能飞起?而人不能飞起?为什么春天风从东面来,冬天风从北面来?” “朕告诉你们,只凭着四书五经,根本无法让大明成为真正的盛世!农夫不需要四书五经,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耕作器具!器具制造难道不是学问?难道不是功业?士兵不需要四书五经,他们需要的是强大的战法、战术与武器装备,难道说这些不是学问?” “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只有士需要四书五经!可是朝堂之中,反对农工商等学问进入国子监的,恰恰又是士!朕今日给你们说这些,是希望你们清楚,学问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做官的!既然百官反对革新国子监,反对农工商等学问进入国子监,还用孔孟之道来反对!” “那你们便用孔孟之道,用你们的智慧与才情,用你们的睿智与思维,去辩驳他们,辩到他们哑口无言,辩到他们心服口服!回答朕,你们能不能做到?!” “能!” 姚广孝、杨士奇等人齐声回道。 “准备材料,准备辩论吧。姚广孝为首席辩论师,夏元吉为次席,杨士奇为三席,李志刚与吴云配合,负责抓住对方言论漏洞,辅助三人,不作辩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