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孕前心理准备(1)-《婚配与生育》


    第(2/3)页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又是相对独立的一员。

    只有自己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自强、自尊、自爱、自立,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中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及心理调节措施,使自己很快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心情轻松愉快,既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受孕及妊娠。

    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心理

    一些年轻妇女对怀孕抱有担心心理,一是怕怀孕后影响自己优美的体形;二是难以忍受分娩时产生的疼痛;三是怕自己没有经验带不好孩子。

    其实,这些顾虑都是没有必要的。

    毫无疑问,怀孕后,由于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体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只要坚持锻炼,产后体形就会很快得到恢复。

    事实证明,凡是在产前做孕妇体操,产后认真进行健美锻炼的年轻妇女,身体的素质和体形会很快地恢复原状并有所增强。

    另外,分娩时所产生的疼痛也只是短暂的一阵,只要能够很好地按照要求去做,同医生密切配合,就能减轻痛苦,平安分娩。

    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夫妻共同生命的延续,为了夫妻间诚挚的爱,为了人类的不断繁衍,做妻子的应当有信心去承担孕育、生育的重担。

    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克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迎接小宝宝的诞生,从而体验到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母爱和父爱。

    妻子怀孕之后,由于生理发生变化,心理上也会发生变化,如烦躁不安、唠叨、爱发脾气、对感情要求过于强烈或冷淡等。

    对于这些变化,丈夫应当理解和体谅,并采取各种方法使妻子的心情愉快,顺利地度过孕期和产期。

    尤其要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对妻子更加体贴,这既可减少妻子的疲劳,又可增加妻子的欢愉。

    妻子怀孕之后,对食物的要求千奇百怪,为此,当丈夫的要有心理准备,做好经常采购、挑选、更换的思想准备。

    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怀孕生育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爽、心情好,万事顺利。

    医学专家也指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受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女性更为明显,如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其实,女性的排卵功能也会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卵子的受精、受精卵的发育与着床;早期胚胎的发育等都会受女方精神心理因素的调节与影响。

    因而,计划妊娠的妇女一定要调整好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才有利于怀孕,也才能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

    情绪不好难怀宝宝是有科学根据的

    生活中常能见到有的妇女结婚多年都迟迟不见怀孕,一心盼望早日生育的妇女不免内心紧张,并且多方求医,想尽方法,但却总难如愿。

    对于这些怀孕心切的未孕妇女,人们都很同情,总是安慰说:“你年纪尚轻,又没患什么疾病,不用太着急,说不定过些日子,水到渠成,终究会怀上的。”

    这短短的几句话虽然起不了实质性的治疗作用,但对未孕妇女本身是一个极大的宽慰。

    内心踏实了,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有所缓解,过了一段时间,她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成功地怀孕了。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正应了“只要放松,就能怀孕”的说法。

    国外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只要放松,就能怀孕”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情绪过度紧张导致内分泌失调,很可能是影响怀孕的一大因素或障碍。

    1999年,丹麦科学家指出:“对于月经周期较长的妇女,心理紧张可能是降低生育能力的一个危险因素。”

    奥胡斯大学附属医院约兰德教授的研究小组对393对年龄在20~35岁、没有生育过但计划要生孩子的夫妻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月经周期延长的妇女,在调查问卷中情绪紧张一项得分较高是影响怀孕的因素。

    经过医务人员的科学宣传,解除了情绪紧张,顺其自然,这些妇女精神放松了,6个月的时间里有233对(占59.3%)怀孕。

    可见解除情绪紧张,精神放松后,自然受孕率明显增加。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医生将184名未孕妇女分为3组。

    第1组侧重于缓解精神压力的心理疗法;第2组侧重于集体感情及经验交流的心理疗法;第3组则接受常规的医学治疗。

    这3组妇女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不孕时间都基本相同。

    结果发现,1年后第1、第2组怀孕率达42%以上,而第3组怀孕率远远低于前两组,因此,专家们认为,心理咨询对那些在过去一两年内试图怀孕而未能成功的妇女,可明显地增加她们的怀孕机会。

    于是专家们告诫未孕妇女:在排除器质性病变之后,心理疗法可能是一种既省钱又有效地治疗不孕的方法。

    在治疗不孕的过程中,不妨把这种疗法作为第一措施,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再考虑别的治疗方法。

    精神压力对生殖器官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职业女性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生殖系统疾病明显增加。

    已婚夫妻中10%~15%不孕不育。

    北京市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的专家指出,多年来,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妇产科疾病主要与性生活过早或不洁性生活有关,却很少与生活及工作压力相联系。

    近年来职业女性的一些妇科疾病发生率正呈上升趋势,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这与压力过大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相关联。

    许多女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利或者因家庭矛盾而生气,如果正赶上是月经来潮的第1天或第2天,月经往往会突然停止,明显地显示出精神因素对生殖器官功能的不利影响——打乱了月经规律,当然也会影响生育能力。

    其实月经受到影响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气给子宫及乳腺埋下了隐患。

    因为乳腺和子宫都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在女性体内是占有空间的脏器,当它们承受过多过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时,往往会产生疾病,影响生育。

    生殖健康的内涵

    生殖健康也称为性健康,是整体健康的一个部分,与生育、性生活等密切相关。

    以往大多数人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在内,都认为健康的概念是自觉无病无痛,尚可工作、学习和生活就是健康人。

    但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涵义有了更深、更广、更全面的认识,赋予了健康新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

    人类健康是一种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的完全适应的、健康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损伤的状态。

    这一新概念包含着2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不仅仅包括生物学问题,也包括了生物种性的健康问题;二是强调了人的生活质量。

    生殖健康的内涵

    由于人们对健康认识的进步与发展,所以生殖健康不只局限于过去的生物性的、个体的狭小范围涵义了,更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了。

    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殖健康(性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性健康指的是人类身体的、精神心理的、智力的和社会的诸方面“陛反应”的多层次综合,且能积极地丰富和提高人的个性,联系交往和情爱。

    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性健康应包括按照社会和人身伦理道德需要的一种享乐,控制性行为及生殖习性的能力。

    (2)性健康也包括能避免由于畏怯、负罪感、错误的信念和其他类似心理因素所致的习惯性性反应和有损正常性关系等行为表现。

    (3)性健康还包括能免于导致性和生殖功能损害的人体器官的失调、疾病和功能的不足等。

    由此可见,性健康不仅对生殖功能及性享乐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是全新的理念。

    精神压力使生殖嚣官发病率升高

    近期,北京慈洛健康体检机构对53545名职业女性进行了体检,体检结果对这些从事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女性敲响了警钟。

    (1)乳腺发病情况

    在53545名妇女中,发现16831名有乳腺增生,占参检人数的31.43%,是此次体检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压力过大对乳腺疾病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

    医学专家指出,乳腺增生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其3%~5%会出现癌变。

    北京市乳腺癌发病率接近万分之三,年均增长速度高出欧美国家增长速度的1%~2%,已成为女性的第一杀手。

    (2)子宫发病情况

    精神压力过大也威胁着职业女性的另一个生殖器官——子宫,易发子宫肌瘤。

    此次体检中2489人发现了子宫肌瘤,占参检人数的4.65%。

    其中多为未育、不孕及性生活不协调的妇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她们精神压力大有明显关系。

    反过来,子宫肌瘤又是造成不孕、贫血等病的原因。

    子宫肌瘤若不积极有效治疗,亦可导致癌变;即使怀孕了,也易引起流产或早产。

    女性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

    据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调查,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社会环境中的压力,精神心理障碍及疾病发生率高于男性,接受精神疗法的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

    山东省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组在全省抽样群体中查出各种精神心理性疾病患者共1125人,其中男性426人,女性699人,男女之比为1:1.5。

    可见女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凡是不能对周围环境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精神心理疾病的征兆,必须及时纠正与治疗,否则对女性妊娠不利。

    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有如下几种: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过重等负性情绪的影响,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种疾病。

    常表现为:经常性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入睡困难或多梦,精神委靡,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减退,情绪易激动等。

    其预防措施是主动减轻思想负担,包括对暂时未能怀孕的焦虑等。

    提倡增强体能锻炼,增强体质。

    严格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中或工作中受到巨大挫折,如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精神心理因素强烈刺激下发病的。

    表现为:心情焦急而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的利益与安全,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会发生,出现莫名其妙的大祸即将临头之感,而且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焦虑症重在预防,除了加强思想修养外,主要是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

    对自己的工作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方法;对生活要顺其自然,尽力控制感情。

    焦虑症会影响生殖、内分泌系统功能,导致月经不调,排卵不规律,难以受孕。

    忧郁症

    忧郁症与焦虑症相似,精神极度忧郁。

    此病是因长期精神心理压抑,无处发泄,忧虑积累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其表现为:

    (1)一般表现,如食欲缺乏、失眠、易疲倦,有的患者外表略显驼背。

    (2)认知与动机方面的消极反应,如自我评价低甚至悲观,否定自己或自我歪曲,总认为生活无希望,缺乏进取之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情绪的消极反应,如心情沮丧、情感淡漠、爱哭、多愁善感。

    (4)严重者有妄想,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总觉得自己的存在已经没有价值,不如早日结束生命。

    忧郁症是长期忧虑心情无法宣泄而积累的结果,所以预防措施是:积极宣泄自己的忧郁感情与不良情绪,养成心直口快性格就能远离忧郁症。

    我们当然提倡科学的排解忧郁情绪的方法和措施,例如工作上的事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生活上的不愉快提倡相互间多交谈,多理解,多谦让,求大同存小异,对小事切莫耿耿于怀。

    忧郁症是妊娠的障碍与大敌,即使怀孕了,若不积极治疗,也容易患产后抑郁症,切不可麻痹大意。

    癔症(歇斯底里)

    癔症大多数是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失调,呈现出心理变态的病症。

    常表现出意识模糊、阵发性哭笑,胡言乱语、喜怒无常。

    发作强烈时,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甚至打滚撞墙,无所顾忌。

    患者还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突然四肢抽动或全身挺直、失明、耳聋、失语等。

    癔症多发生在青壮年妇女,农村多于城市。

    癔症患者检查时尚难发现器官实质性病变,与症状不相一致。

    癔症对妇女健康有不良影响,尤其对生殖健康影响更大。

    不容易受孕,即使受孕了,在妊娠期间发病容易导致流产、早产等严重’后果。

    癔症重在预防,关键在于找出诱发的原因及相关因素,立即阻断这些不良因素对妇女的刺激,阻断恶性刺激链,建立良性互动,使之返回正常生理状态。

    女性健康心理准备

    科学调整精神心理状态的方法

    社会是复杂的,思想是变化的,物质是流动的,时代是发展的,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呢?

    那就一定要懂得科学地调节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使之与时代、与环境、与他人等产生良性互动和互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充沛的工作精力。

    做事要留有一定的心理空间

    凡做每一件工作时,总要向最好的结果努力。

    但也不要期望值过高。

    这样,在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时,就不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或失败感。

    努力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对工作与生活中的非原则问题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耿耿于怀,努力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不顺心的时候,甚至在逆境中要学会安慰自己、鼓励自己。

    只要努力,曙光就会出现的。

    要有意识地做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或者独自散散步,进行一次旅游活动等,逐渐淡化消极情绪。

    善于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最好不要闷在心里,要主动向丈夫、知心朋友、同事、单位领导或者父母倾诉内心的郁闷和痛苦。

    说完后不再积压在心头,轻松愉快地迎接下一次挑战。

    重视自我心理保健

    由于未育女性大多是生产、科研及其他工作上的骨干,任务多而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强烈追求和较高的期望值,会导致精神心理持续紧张。

    要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重视并主动做些心理保健,积极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

    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个客观存在的环境,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只有积极地、主动地适应它,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是进化论的精髓——适者生存。

    要适应社会环境就应正视现实,对矛盾不退缩、不回避。

    采取正确手段去化解矛盾。

    同时培养良好的适应性,并努力克服虚荣、妒忌、冲动等心态,使自己具备诚实、开朗、勇敢、热心等良好的修养。

    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健康的业余爱好,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维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

    音乐与琴棋书画等都是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复杂,若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切忌斤斤计较,苛求于人,要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不要势利眼,趋炎附势,对人要有同情心,遇事一视同仁,特别对弱者要关爱。

    (3)不要飞短流长,东家长、西家短的搬弄是非,制造矛盾。

    (4)礼尚往来,主动帮助别人,若别人帮助过自己,要投桃报李;若自己帮助了别人,不要期待着别人来报答自己。

    (5)要处理好与异性朋友的关系,友情不等于爱情,在与异性朋友约会时最好携丈夫一起参加,既可联系同事感情,又可以增强夫妻爱情。

    总之,已婚女性对异性朋友的友谊、感情要把握好分寸。

    保持开朗的情绪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

    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

    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性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

    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

    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

    例如,性情急躁、喜怒无常、争强好胜、没有耐性等,易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糖、胆石病等;性格内向,性情抑郁、消沉失望、多虑孤僻等不良情绪,多患溃疡病、神经官能症、内脏下垂、哮喘病、便秘、癌症等;好嫉妒,又固执者,常易患慢性胃肠炎、头痛、偏头痛、失眠多梦等。

    性格的不同和变化也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和愈后康复。

    培养良好性格基本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

    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

    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培养乐观的情绪,陶冶活泼开朗的性格。

    使自己情绪乐观

    “乐观者长寿”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养生格言。

    精神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

    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

    正如《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要想永葆乐观的情绪,首先培养乐观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心底无私天地宽”。

    无私则无畏,无畏则心地坦然,心胸宽广,精神愉快。

    其次,在生活享受方面,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常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足而生乐,乐而生喜,喜则生情,情则养人。

    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做到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

    具有幽默感的人,必定是个乐天派。

    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

    乐观者常笑,笑是养生长寿的妙方,防病治病的良剂。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对机体来说是最好的体操。

    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保持心理平衡

    根据自然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

    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比如自杀、犯罪、精神变态、患各种疾病等。

    这种现象是竞争的代偿物,这种代偿物对心理、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

    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消极的心理平衡法,阿q精神胜利法即是其中一种。

    但从本质上讲,这种方法与竞争社会的步调是不一致的。

    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

    所谓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人的进取心理表现于不甘心落后,充满自信心,敢于创造。

    生活实践证明,从事创造工作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革新家等,比一般人寿命长,且能较持久地保持创造力。

    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表现于对知识的索取,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志趣的倾心,因此,视野开阔生活充实。

    竞争社会所需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顽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持久坚强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证。

    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激烈的竞争常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

    所以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为琐事忧虑烦恼。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心地坦然地迎接新的挑战。

    克服自卑感,消除嫉妒心

    在竞争社会中,有些人在竞争失败后产生自卑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兴趣和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来不曾有过全能的“天才”。

    因此,不必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苦恼,丧失信心。

    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卑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习就会增加成功率。

    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对别人比自己优越,如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想排除别人优势而表现一种不甘心和怨恨的强烈情绪状态。

    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降低人体生理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

    嫉妒是心理上的毒瘤,是健康的大敌。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嫉妒而产生悲剧的例子也不少。

    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正确观念。

    摆脱一切不良情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水平。

    社会的发展将会促进合理的竞争,培养竞争意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能在当代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证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孕前要戒怒

    “怒”为七情之一,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世矣。”

    怒为肝之志,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血随气出,故甚则呕血。

    肝木肆横,乘袭脾土,以症见飨泄。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周瑜,身为东吴的大都督,雄姿英发,统帅几十万大军,驰骋疆场,为何能被诸葛亮气死呢?

    原来周瑜刚愎自用,“讨荆州”惨败于巴蜀,大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

    临死之前,还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亨特天生脾气急躁,他生前常说:“我的命运早晚断送在一个惹我真正动怒的坏蛋手上。”

    结果,在一次医学会议上,“坏蛋”出现了,他盛怒之下,心脏病猝发,当场身死。

    由上可知,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不利的,林则徐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很有道理。

    当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有可能由于严重心律失常,诱发心肌梗死而猝死。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国王纳瓦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因有人大胆顶撞冒犯他,不禁大发怒火,拍案而起,瞬息倒地身亡。

    可见,暴怒,往往会使人断送生命。

    意大利一家周刊对一个居民区里2年内死亡者的调查表明,爱发怒者的死亡率,比有愉快情绪的人要高出6倍。

    美国医学博士汤姆斯,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情绪进行统计分析,易怒者的发病率为77.3%,而处事谨慎,情绪稳定者的发病率为25%。

    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易于激动,经常大发雷霆,整天在坏的情绪下过日子,极易患“寿命缩短病”。

    因此,要想“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制怒”。

    那么,怎样制怒呢?

    (1)保肝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是说,人之七情生于五脏,具体地讲,心主喜,肝主怒,肾主惊恐,脾主思,肺主悲忧。

    所以,要制怒,必须保证肝的功能正常。

    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肝气实则怒,肝气虚则悲。”

    怒是发脾气的表现。

    肝主怒,肝气旺盛的人,一旦遇到不合己意的事,就往往气愤不平。

    怒则气上,怒气暴发。

    肝藏血,因发怒而损伤肝血,致阴血亏损不能濡肝而肝失所养,则肝火愈旺,更易动怒。

    而肝血益伤,此所谓“怒伤肝”。

    这就说明,经常发怒的人,往往是肝的功能失常的表现。

    若是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当舒肝解郁;若是肝火上炎引起的,当清泻肝火;若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当滋阴潜阳。

    (2)以情制情

    就是指医者以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病者某种情态变化,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