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九章 葬礼与丧钟(上)-《官居一品》
第(2/3)页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历史规律,再次上演,昔日的助力和靠山,如今变成了原罪和祸水。胡宗宪被倒严斗士们,视为必须除之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很快蜚声四起,质疑和非议迅抬头,使他身上的不世功绩逐渐黯淡。胡宗宪也黯然下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数年之后的伪造圣旨案爆,将他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其个人命运和名誉,也如惊涛骇浪般急剧沉浮……先是被东厂逮捕、押赴进京受审,遭到士林的一致口诛笔伐;而后在山东离奇受审、饱受折磨而亡,沈阁老千里赴京为其喊冤,见其遗容后心痛吐血,这一切都引起了士林和民间的巨大的同情……中国人素来有‘死者为大’、对亡者‘叙功不论过’的传统,更何况是个有功于社稷、又被东厂和奸佞小人联手折磨致死的国士?舆论很快调转潮头,对胡宗宪功绩的肯定、和遭遇的同情,占据了绝对上风!
不过也一直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毕竟那些合谋迫害胡宗宪的人,那些信奉‘立功是小,失节事大’的道德之士,还有自以为看准风向的投机分子,都不愿看到胡宗宪登上神探,仍要不遗余力的继续抹黑他。
一个事实是,就在胡宗宪死讯传来至今的四十天里,通政司便收到了七十多封、三十多人次对他的弹劾揭,虽然被隆庆皇帝留中不,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传得沸沸扬扬。
人们都说,得亏这次都察院深陷是非,那些御史们没脸吭声,剩下六科给事中孤掌难鸣,否则对于胡宗宪的褒贬扬抑,肯定又是一场轩然大波,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边倒的。
现在皇帝命议定胡宗宪的哀荣和谥号,这自然表示皇帝准备宽宥他的罪过,给予其对肯定和补偿。但并不意味着,关于胡宗宪的是非争论可以就此结束……因为大明对官员谥号,虽然名义上是由礼部命翰林院,听取众议后议定,再由皇帝授予。但实际上,因为对奏章的票拟权在内阁手中,而没有极特殊情况,皇帝是不会驳回自己辅臣的决定,所以给一个什么样的谥号,甚至给不给谥号,还在两说。
至于哀荣、封荫之类的也是如此,权力实际在内阁手里,或者明确说,是在徐阁老手中……而徐阁老又是通过倒严上台的,对胡宗宪的态度也一直很鲜明,甚至被认为是其一系列悲剧的幕后主使。所以到底会是个什么结果,官员们一边议论,一边拭目以待。
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可能最后会出于中庸之道,对半胡宗宪的功过,给他一个有褒有贬的谥号,这样既不算违背了圣意,也能为徐阁老接受。
即使到此时,百官还是抱着那种看法……圣意虽然难违,但皇帝毕竟还是要听徐阁老的!这就是徐阁老多年以来,一砖一瓦积攒起来的恐怖威望。
然而百官最津津乐道的,还是那内阁食堂中传出的阵阵哭声。简单的素材经过加工,传得有鼻子有眼,更神奇的是,甚至与真相都相去不远……《太祖实录》不是什么机密文件,至少翰林院的那些才子们,都能倒背如流。所以大清早的徐阶要和沈默喝酒,自然会让他们联想到那个经典段子,于是故事由此引申……他们说,沈默是状元之才,《太祖实录》他不知已经读了多少遍,都烂熟在肚子里了。看到酒杯时,早就想起了太祖那两句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这是要逼着沈默表态了,沈默当然吓坏了,当即跪地磕头不止,问:‘学生到底什么地方得罪老师?’
‘老夫放弃两个大员,已经足以给你交代了。’徐阁老说:‘你却仍抓着案子不放,让那海刚峰像疯狗一样乱咬人,你到底存的什么心?莫非要把老夫的人一网打尽,你好取而代之?’
此等诛心之言,当然惹得沈默涕泪横流,磕头请老徐原谅。然后先是检讨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不冷静行为,后来又毒誓、又作保证,表示会让案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取得了徐相的谅解。
此外坊间还有传闻,说徐阶对沈默其实是连敲带拉,先用‘美酒白刃’吓唬他一通,然后师生再抱头痛哭一场,便和好如初了。这不是官员们希望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而是他们都看出来,徐阁老另两位学生这次是黄泥巴掉到裤裆里,反正不是屎也是屎了,就算幸运的躲过这一劫,但也抽了牌子,怎么再问鼎辅的宝座?
所以徐阶不可能再把沈默怎样,总得留个全须全尾的弟子以备将来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