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北辽军队并不会打下一个城池回去,他们会一直打下去,直到打到北宋出动十万大军,或者他们被某个将领打败了,吃了些败仗,才会撤兵回辽,这是他们的往常惯例。 因为他们吃准了,宋军不会追过去,不会追到辽国境内打他们。 怎么形容呢? 当年签订过一些协议和岁币之后,辽国其实还是可以时不时的侵关的,只要不大规模攻击就可以。 可是北宋不行。 北宋担心会惹恼辽国,所以很早就下了命令,不允许本国将领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攻入辽国境内。 当然,实际也没人有这能力。 可不管如何,北宋这边以文压武的局面,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北宋将领们的自由发挥,使得他们在很多时候,明明有能力打败对方军队,但是却根本打不败对方。 这么说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前后矛盾了,但其实并不矛盾,在全力发挥的情况下能够打败对方,但是奈何现在的北宋将领们根本没有办法,或者说没有权利全力发挥。 很多时候,军队指挥甚至要听上面文人的命令,武将没有任何自由发挥带兵的权力,这跟纸上谈兵没什么区别,兵者诡道,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打的就是不走寻常路。 没有自由,又哪来以弱胜强?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可没有哪次是光明正大应对的,那都是走的兵者诡道的路子,没有自由就没有诡道兵法可言,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以弱胜强,只能正面对抗。 可骑兵与步兵本就不一样。 时常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 真定府郊,兵营内 乔木一进去就被人认了出来。 几个部将赶紧出来迎接,杨家军的将军时常战死,每隔几年就会换一个,可这老太太却如同定海神针一般,一直屹立不倒,因此,他们可能不认识新来的杨家将军,但是绝对不会不认识这位佘老太君。 “老太君,您这是?” 杨辉龙快步走出,不解问道。 偌大杨家,当然不止佘老太君这一脉,杨家军当中过半将领都姓杨,其中又有多数是杨家旁支。 故而,这才能称杨家军。 “辽兵侵关,汝等可愿陪我杀敌去,我孙战死,老身得报仇血恨。 调兵之事也无需担心,龙头拐杖在此,如太祖亲临,自是无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