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父皇不与儿臣计较,宽仁慈爱;” “儿臣,谨拜谢……” 虽是没直接和祖母搭话,却也算是隐晦的表明了立场:老爹做得对! 至于皇祖母,好歹奉常的礼官正在祭天,皇祖母还是少说两句,专心、虔诚的为天下人,向社稷祈福吧…… “倒不愧是皇帝的儿子。” “就连这话里话外的阴损,都是打自娘胎里,便带在血脉里头的……” 如是一声暗讽,窦太后也终是没再多说,恢复到平日里那凄苦惨然的模样,静静‘观摩’其礼官正在进行的祭祀。 既然是祭祀,那边必定是枯燥、乏味,又极为费时。 久到窦太后都挪了好几次身子,天子启也额角冒出虚汗——就连刘荣都有些坐不住了,祭礼官才终于结束‘祈福’祭祀环节。 到这里,籍田礼便算是结束。 按照惯例,天子启便可以起身,扶着母亲窦太后走下社稷坛,而后在百官公卿的夹道恭送下,乘车回到长安城。 只不过今日,情况却稍有些特殊。 ——今日籍田礼后,还有另外一件事,同样需要走一道‘祭天’的程序。 “昔者,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祭台之上,天子启缓缓从座位上起身,上前几步,再次来到祭台南侧边沿。 再度居高临下俯瞰百官公卿,却并不再是朗声高呼,而是以正常的音量开口道:“商汤以七十里的土地,终得立殷商;周文王以百里的封土,而立周国祚。” “——朕听说:这是因为商汤、周文王的圣明,才可以用那么小的土地,便最终建立那般宏大的功绩。” “朕,很认同这样的说法。” · “但商汤的圣明,如果可以让后世子孙得保宗庙,又怎会有商纣失了殷商宗庙?” “若周文王的遗泽,可以庇佑后世子孙延存国祚,又何来秦之虎狼篡逆,覆了宗周社稷?” 依照惯例,为自己接下来的话摆出一些事实依据,算是作为开场白,也算是援引往事,为自己接下来的话做铺垫。 待这番话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天子启才将话题引入正轨。 “在朕看来,汤、文的贤明,并不能让商、周的国祚长久延存。” “真正让他们的社稷长久存续——尤其是让宗周享国八百年的,恰恰是饱受诟病的分封之制。” “——历朝历代,包括宗周的先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又列国相王等故事,以及我汉家于高皇帝年间的经历,都说明分封制的弊端,首在不可封异姓。” “宗周遍封诸姬宗室为公、侯,也确实是周室享国八百年,最为重要的根基。” “朕祖高皇帝,更曾于元勋功侯斩白马而誓盟:非刘氏,不得王!” ··· “有宗亲血亲相助,周天子才能统御天下、号令诸侯;” “我汉家承周社稷,不效仿这样的善政,难道要反去学残虐的秦王政,将全天下都化为郡县、都归朝堂所辖吗?” “——秦王政的做法,是朕很不愿意采取的。” (王政之法,朕甚不取) “所以,按照太祖高皇帝时便有,并为我汉家历代先皇沿用的祖制,遍封朕诸子为王关东,以为天子羽翼。” “又今日春耕,恰逢祭天籍田,便索性不再靡费,一并以遍封朕诸子为王事,祭告于社稷天神……” 待天子启这番话道出口,奉常的礼官们,也终于到了出场的时候。 ——奉常右丞(本该是奉常卿)宣读分封诏书,余者依次走下祭坛,将受封的皇子领上祭台; 每念出一个名字,便是一人被领上祭台,先后朝窦太后、天子启——乃至端坐祭台上的太子刘荣拜礼; 旋即便背对着窦太后、刘荣二人,在祭台南沿——在天子启身后跪下身。 而天子启的诸子,最终获封为王的详细方案,也随着这封诏书宣读而出,方尘埃落定。 “诏封:夫人栗氏子德,王(wàng)河间,都乐邑~ 夫人栗氏子淤,王临江,都江陵~ ··· 夫人程氏子余,王鲁地,都曲阜~ 夫人程氏子非,王江都,都广陵~ 夫人程氏子端,王胶西,都高密~ ··· 良人唐氏子发,王长沙,都临湘~ ··· 夫人贾氏子彭祖,王常山,都元氏~ 夫人贾氏子胜,王中山,都卢奴~ ··· 夫人王氏子彘,王胶东,都即墨~” ······ 当礼官悠长的唱喏声音落,当今天子启前十个儿子中,除皇长子刘荣外的九人,便已是依次跪倒在祭台南沿,朝天拱起手。 ——就连年仅三岁的皇十子刘彘,也在礼官陪同下跪地拱手,像模像样的昂首望天。 直到这时,天子启才终于回过身,低头望向面前跪着的九个儿子。 随着天子启嘴唇张开,一阵厚重的礼乐,也于祭坛下突兀响起。 “尔得尔国,为朕羽翼,代朕牧民!” ··· “尔得尔民,为民父母,抚民耕作!” ··· “尔得尔威,立尔威服,以成阙德!” ··· “尔治尔土,尔食尔禄,民脂民膏……” 伴随着天子启庄严肃穆的训诫,诸皇子身上的服饰被礼官一一脱下; 取而代之的,是华贵崭新的诸侯王袍,以及象征着‘远行就藩’的诸侯远游冠。 再后,是一方方象征着王权的金印,被礼官依次送到每一位皇子面前,再由天子启亲手从托盘上拿起,又重重砸在皇子们高举过头顶的双手上。 第(2/3)页